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专栏】李枫:教科文组织译员39年,“如履薄冰”是工作常态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5-12 [来源]: [浏览次数]:

【校友风采专栏】简介

光阴似箭,北外法语系自1950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70个春秋,培养了约4000名毕业生。校友们工作在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里活跃着他们勤恳工作的身影,工商界、企业中有他们大展宏图的英姿,学术界也传播着北外法语系的桃李芬芳……无论身处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无论在哪个行业辛勤奉献,他们都是法语系和北外的骄傲!

从今天开始,法语系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将推出系列访谈《校友风采》。我们邀请您跟随法语系毕业生的脚步,一同走进他们多彩的工作与生活,了解他们与法语的邂逅故事,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聆听他们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敬请期待! 

(注:校友顺序不分先后)

法语系

二零一七年五月

李枫:教科文组织译员39年,“如履薄冰”是工作常态

人物介绍:

李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国巴黎三大翻译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法语口译专业外聘专家。

她在90年赴法之前,先后在北外法语系及联合国译训部任教近15年;90年赴法国后,又在巴黎高等翻译学院任教多年。从70年代至今的40年中,李枫老师在联合国各国际机构及欧盟担任中文箱译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箱工作已达39年之久。作为职业口译,她同时服务于法国外交部,为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做过会议翻译,陪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萨科齐、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多位外长访华,并参加了法国政府接待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工作。

李枫1▲李枫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 2016年

5月6日,巴黎铂尔曼酒店。她身着一身黑色套装从远处缓缓走来,嘴角挂着亲切的笑容。言谈间,她和蔼却又不失严厉,笑声爽朗,低调谦逊,将自己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李枫2▲李枫随萨科齐总统访华期间与拉法兰合影,2007

李枫3▲李枫随萨科齐总统访华期间与拉加德合影,2007

“把如履薄冰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

“每天上班都是‘如履薄冰’,每天对今天会出现什么情况,对我会发挥到什么程度,是没有把握的。这其实就是对职业的一种敬畏。只有把如履薄冰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你才能够特别兢兢业业地、仔细地处理各种情况。”在李老师看来,“如履薄冰”是口译工作的一种魅力,也是口译员的一种境界。

李枫4

▲李枫在教科文工作,1980年

“这个世界缺不了文化,缺不了教育” 

四十多年的口译工作中,教科文是李枫老师的“大客户”。虽然相比较而言,在其他国际机构或外出做会议翻译会拿到更高的收入,但她坚持留在巴黎,留在教科文,这一留就是39年。“教科文组织里有一群很可爱的人,虽然他们常常在会议上争来争去,但他们都是出于一种信念。” 李老师笑着描述起来。虽然教科文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和其他国际组织相提并论,加之从2011年起,美国因为教科文接纳巴勒斯坦成为会员国而拒缴会费,教科文顿时失去了22%的经济来源。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教科文一直是靠着一种信念在维持着。

“这个世界虽然是政客、财团起着主导作用,但这个世界缺不了文化,缺不了教育。”

李枫5▲世界反兴奋剂体育部长大会,2014年,柏林

“在小箱子里感受中国说话的分量”

在教科文这样的国际组织工作的魅力之所在,李老师说,很大的一点,就是可以通过口译的小箱子去感受这么多年来,中国在国际组织在世界舞台上说话的分量。“教科文中有一个人权委员会,很多年以前,这个委员会举出的各个国家侵犯人权案例之中,中国能占到近三分之一的数量,而这些案例多数与藏独有关,根据刑法涉及记录国家机密、暴动、与海外勾结等等罪行,而委员会指责中国判罪侵犯人权,这样的指责对于中国整体形象是不利的。而现在每年很少会有案例涉及中国,如果有也是很久以前就被提及的案例。这就可以说明,国际组织对于中国观点的改变,他们首先会去考虑合作,而非当年的法庭式审判和对于中国内政的指手画脚。”

“跟年轻人在一起,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从事教育行业或许冥冥之中就是注定了的。”

文革时期插队,十六岁起就开始在山西小村里的学校做起了教员。从那时开始,李枫老师就觉得自己很合适教育这个行业。

“教书是我喜欢做的事,在那时没有多大选择权的情况下被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真的非常幸运。”对她来说,从事教育不仅仅对外语的基本功是一种锻炼,更重要的是给了她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机会,能够时刻感受年轻人的力量,随着他们一起追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感受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这个行业很好,她让我保持青春”。

当被问及从事教育行业会不会对自己的口译工作有影响时,李枫老师说,影响肯定是会有的,但在现在这个年龄和状态,相比于口译工作本身,教育工作可以让她通过课堂,把自己的经验与想法传递给年轻人,发挥更大的价值。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李老师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一个原则。

就口译事业本身而言,在接翻译工作的时候,她会有自己工作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以企业翻译为例,若是外国企业卖给中国的是过期技术、过时产品,她就坚决不接。在选择会议翻译时,她会考虑自己的知识层面能不能覆盖到当场会议的要求,比如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会议,李老师坦言如果自认为觉得相关知识很难,就不会答应接受这份工作。

此外,“有所为,有所不为”还体现在如何平衡口译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选择上。也许,教师作为一个行业是清贫了些,工作环境也封闭了些,但在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时,李老师有自己坚持的为师之道:“教师不能完全纸上谈兵,仍然需要靠不断地翻译实践来给自己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底气,两者的关系一定要调节好。”

李枫6▲李枫在布鲁塞尔,2016年

翻译不止是翻译那么简单

对于口译员在国际交流中充当的角色,李枫老师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她看来,翻译绝不只是传递信息那么简单。

首先,翻译是讲话人的屏障,给讲话人的表达增加保险系数。尤其是在国际会议和双边对话中,讲话人可能由于紧张、表达能力等问题,难免会有不妥之处。翻译最基本的就是“忠实原文”,而这里的忠实指的是去明白讲话人究竟要说什么。好的翻译应该给说话人一个附加值,在语言用词、表达清晰方面甚至应该超过原文的水平。

其次,翻译有时还需承担替罪羊的角色。李枫老师回忆到,在一次国际会议中,中国代表反对越南的一个提案时用到了“混淆是非”这个词,口译员在翻译时用“颠倒黑白”将这个意思表达了出来。越南代表立刻反驳说,邓小平曾有一句话讲到:“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中方代表的面子,口译员不得不道歉并且重新翻译。

同时,李老师还提到了现在翻译行业面临的挑战——机器翻译和远程翻译(远程翻译即议员在家中一边观看会场视频一边同步翻译,是国际会议中为节省经费的一种做法)。她认为,挑战固然存在,但技术终究代替不了人脑。技术只是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即时解决现场出现的一切问题。而且,译员做翻译是要翻“意思”而不是翻文字,这里的“意思”又是由口头语言和肢体动作共同组成的。因此李枫认为,在短时间内,这些技术不会取代人工翻译。但是,随着现代人语言功能的强大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在语言不通时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从这方面来看,人们对翻译行业的需求可能会日益减少。

“爱你所从事的这一行!”

对于学习翻译的学生、刚入行的年轻翻译及从事翻译教学的老师,李枫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期望:翻译不仅仅只有技术层面和专业素质的要求,还有对译员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如何与客户沟通、了解他的需求、同时让客户了解翻译工作的条件和局限性,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

“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爱上自己从事的这一行!”这是李枫老师对学生们最大的期望。

(转载自“上外全球报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