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专栏】蔡琳:不忘初心,扎实前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5-04 [来源]: [浏览次数]:

【校友风采专栏】简介

光阴似箭,北外法语系自1950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70个春秋,培养了约4000名毕业生。校友们工作在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里活跃着他们勤恳工作的身影,工商界、企业中有他们大展宏图的英姿,学术界也传播着北外法语系的桃李芬芳……无论身处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无论在哪个行业辛勤奉献,他们都是法语系和北外的骄傲!

从今天开始,法语系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将推出系列访谈《校友风采》。我们邀请您跟随法语系毕业生的脚步,一同走进他们多彩的工作与生活,了解他们与法语的邂逅故事,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聆听他们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敬请期待! 

(注:校友顺序不分先后)

法语系

二零一七年五月

蔡琳:不忘初心,扎实前行

人物简介:蔡琳,北外法语系1989级校友,1993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全国妇联国际部西亚非洲处工作,后调至欧洲处工作至今。

蔡琳1

四年求学:“我是个感性的人”

1989年夏天,蔡琳高中毕业,决定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她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过多犹豫,因为《最后一课》中尽人皆知的一句“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蔡琳选择了北外法语系,“当时还年轻,又感性,填志愿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蔡琳口中的“感性”,成了她与法语相识的契机。

法语入门并不轻松,和英语相比,更加复杂的语法、名词阴阳性、动词变位,甚至是发音,都让蔡琳对促使自己报考北外法语系的那句话有些失望,“尤其是法语发音,因为要求口型要非常到位,当时就觉得,法语怎么这么难听呢,才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不过,“后来随着法语学习的深入,对法国文学、艺术等文化层面的了解有所加深,反倒渐渐喜欢上了法语”。这大概也是许多法语系学子在学习法语时都曾有过的心理历程吧:初识懵懂,初学陌生,直至越熟识才越热爱。

那时法语学习资源不像现在这般丰富,要想积攒课外语言素材,全靠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每天中午一点钟,蔡琳和同学们都会准时守在收音机前收听法语广播节目,虽然并非老师硬性要求,但因为当时学习资源稀少,大家反倒更加珍惜:“当时常常会在午睡前听会儿广播,有时就这样听着睡过去了。”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法语混着些微的杂音,偶尔听不大清楚,但大家学习法语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广播声犹在耳边,转眼四年光阴已逝。1993年蔡琳本科毕业,依旧和当初填志愿一样,没有过多犹豫便决定直接就业。全年级只有28个学生,并非没有留校继续读研的机会,但蔡琳想早点出去闯一闯。此时正有一个机会摆在她面前:两年后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中国作为东道国,从1992年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全国妇联作为妇女权益维护官方组织,正需要招收外语人才,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对法语系毕业的蔡琳来说,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当时的就业政策称为“双向选择”,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就业方式,每个毕业生可以选报2-3个单位,实行分批录取,和高考填报志愿类似。蔡琳将全国妇联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经过单位组织的口笔试筛选,顺利获得工作机会,进入了全国妇联国际部。

国际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交流。无论是与他国官方政府部委中的妇女权益机构(如妇女部、性别平等部)打交道,还是与非政府民间组织进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经验的交流,都由国际部负责。在这些正式场合中,外语是外事工作者促进两国文化相互理解认同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也正是外语专业学生发挥其特长优势的机会。不过,外事工作远不止于翻译。

蔡琳4

职场生涯:“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大学刚毕业的蔡琳还没从本科四年的文化课程学习中缓过神来,刚踏入现实社会,很快就体会到了实践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巨大差距:“那时本科学习的法语知识都是和文化艺术相关,和自己真正从事的工作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只有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在各项日常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才逐渐成长起来。”

作为一名外事工作人员,并不是只需要承担外语相关的工作,相反,除了日常的语言翻译任务,还要同时负责岗位上各项其他事务。以筹备一次代表团出访为例,蔡琳首先需要提前做好年度计划,选择当年要与哪些国家进行来往交流;等到出访计划敲定后,就要与对象国相关部门联络发邀请函,同时也不能遗漏出访前的其他筹备工作,包括财政预算、领导讲话稿准备、对象国背景资料查阅和文件翻译、赠礼挑选与包装等;出访结束后,回国要继续跟进相关后续工作,撰写出访报道、进行财政结算。一次出访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收尾,全程都要由她负责。她还曾经同时承办过三个国家的出访,忙得焦头烂额:“当时每天的日程都排得特别满,从早到晚连轴转,无论是生理或心理上的压力都比较大。”然而也正是这些“痛苦”的工作经历,让蔡琳从一名纯粹的语言专业学生一步步成长为日后在这个领域上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这是所有年轻同志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她说。

1998年,蔡琳获得去比利时安特卫普进行短期学习的机会。这是由比利时政府发起的官方奖学金项目,旨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交流。全国妇联申请到了安特卫普大学“性别与发展”项目研究的进修名额,派蔡琳前往学习三个月。工作五年后重返校园,蔡琳很快就重新适应了节奏。虽然依旧是用法语学习,但这回学习内容都是性别与发展问题相关的知识。班上12个同学分别来自不同国家,闲暇之余常常互相交流对各国的看法,增长知识的同时友谊也得到了促进。

说起工作中最难忘的经历,就不能不提及2003年中国妇女代表团出访利比亚。2003年3月20日,既是美国出兵攻打伊拉克的日子,也是包括蔡琳在内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出发前往利比亚的日期。直到出访的前一刻,代表团还在与中国外交部就出发与否的问题进行沟通:如果出发,当前形势严峻,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不出发,那么中国妇女代表团对利比亚的第一次出访即将成为泡影。权衡利弊后,代表团决定按原计划出发。第一个访问利比亚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后来在一个帐篷里见到了时任领导人卡扎菲,每个人都收到了他亲笔签名的“绿宝书”。这项殊荣连李鹏总理都没有获得,代表团本次出访的意义之大可见一斑。

如今由于出访时间减少、工作安排更加科学,蔡琳与刚入职时的忙碌状态相比,已经安稳了不少。作为一个九岁孩子的母亲,她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依旧没有放弃作为一名职业女性的身份。对她来说,工作与家庭并非二选一的单选题,一方面家长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缺席,另一方面女性经济独立作为人格独立的前提亦不能舍弃,努力维持天平两端的平衡,才是蔡琳追求的目标。

蔡琳2

寄语后辈:不忘初心,扎实前行

周总理曾说过,外事无小事。对活跃在国际交往领域的从业者来说,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因而培养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在任何场合都要时刻绷紧一根弦,把握好自己的底线和方向,是蔡琳给有志从事对外交往工作的学生提出的建议。

北外四年求学经历,对蔡琳影响颇深。四年法语学习,不仅让她获得了工作机会,更教会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年轻时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状态,正适合全身心投入学习,如今身兼工作与家庭的蔡琳对此深有体会。她劝勉后辈学子珍惜时间,在大学期间多学知识,多干实事,切勿让宝贵光阴白白溜走。进入社会以后,要继续自主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坚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从一个外事领域的“门外汉”,到如今在妇女儿童保障权益事业中发光发热的职业女性,蔡琳的发展轨迹并非无迹可循。也许她是偶然报考了法语系,又偶然进入了妇女权益这一职业领域,但这些偶然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积聚而成的必然,在指引着她前进的道路。

如今,蔡琳对未来依旧没有太多过早的规划,她决定一步步扎实前行。

不忘初心,扎实前行,方能乘风破浪。

文 / 林倩因